汽车文化(什么是汽车文化涵义)

admin 百科 2023-12-22 501 0 [db:tag]

汽车社会的前提是大众可以普遍享受汽车文明。

毫无疑问,汽车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20世纪,汽车创造的社会财富和衍生文化比上一个千年的总和还要多。

进入21世纪,中国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真正迎来了汽车时代,在连续几年近乎井喷的跃进中,和汽车相关的行业都无一例外地迅猛发展起来。

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像服

装、饮食文化一样,在保有量和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汽车文化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新名词。

然而事实上,中国的

汽车消费还停留在汽车社会的初级阶段,此时谈论汽车文化是否过早?中国的汽车文化真的降临了吗?与全球化氛围相对应,中国的汽车文化将如何培育并发展?

经济观察报:说到汽车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通用、福特或者是吉普等企业和品牌的传奇故事,以及美国人对SUV大车的钟情等等,您认为汽车文化所包含的范畴有多大?

梁朝辉:汽车本来是个钢铁的物件,是人给它赋予了一种影响生活方式的生命内涵。

反过来这种内涵又作用于人类,拉近了人与车之间的距离,形成消费理念、生活情趣以及审美趋向等文化范畴,亦即汽车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汽车文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本身的,另一方面是汽车折射出来的,比如美国人那种自由、大气的喜好观念。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美国的汽车突然大了起来,经历了二战的人们精神上有死里逃生的感觉,思想上要铺张,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在这种心态畸变下诞生了宽大的美国汽车,折射出了二战之后人们那种绝地重生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地大物博,人们崇尚自由、宽松,V8便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种体现。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内涵。

汽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现代工业产品,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汽车文化的特有观念。

仍以美国为例,它的汽车文化包含了美国人天生具备的幽默感:驾驶汽车时,别出心裁地把五颜六色的贴纸剪成字母拼在车尾,其中与追尾相关的内容最多:“千万别吻我,那很可怕”、“不要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撞上来吧,我正需要钱”。

汽车在这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被充分、广泛地赋予了精神特质,折射出美国人的性格和感情。

经济观察报:汽车文化这个概念属于舶来品,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各有着不同的汽车文化,我们如何理解其成因及其个性?

林雷:汽车在国外,早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了,它体现着人的心理轨迹,有着核心的精神隐喻:私人自由的理想诱惑,个人力量无限增长的错觉。

你看在美国开巨型SUV甚至开悍马的人,一多半是个子娇小的女性,就知道她们多么希望自己强大和有力了。

源于民众积极参与的意识观念、自由随性的处世态度,国外汽车文化相对中国要轻松得多,更因为长期的历史积淀已具备了丰富深刻的内涵。

汽车文化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汽车本身所折射出的设计理念,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实际上就是文化元素。

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汽车,因为文化元素不一样,其设计的结果便不一样,当这些元素熔铸到汽车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文化。

梁朝辉:汽车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历史环境、人类性格,而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期间,文化的历史传承性非常重要。

早期的汽车工业造一辆车是非常细腻的工艺过程,在那种手工的琢磨中,历史传承的文化渗透都微妙而绵长。

随着工业流水线的出现,汽车工业规模化了,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个性和内涵。

欧洲车的品牌价值为什么要比日本高呢?像雷克萨斯,一直说自己是非常棒的豪华品牌,但是品牌价值始终没有奔驰和宝马高,因为奔驰和宝马的历史文化传承性更好。

此外,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是需要年长日久的心血和资金才能打造出来的。

欧洲车另一个很好的感觉就是品牌传承性非常高。

把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车型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明显就能看出他们积累出的精华都在一条线上。

而日本车,花样翻新很快,但可能三代改款之后,你已经认不出这款车了。

这就是欧洲与日本汽车文化之间的差别,不同地区对汽车文化的认同是不一样的。

汽车文化最贴切的外延应该是生活方式,欧洲的汽车文化非常典型。

法国人是浪漫、不拘束的,所以他们造出的汽车有玻璃面积大等特点;而德国车则如德国人一样,一直保持那种严谨、保守的风格。

就是这样形成了鲜明的五彩缤纷的汽车文化世界。

不同的文化理念也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群的认同,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开日本车追求经济、精致,开欧洲车追求品牌、性能——而我喜欢欧洲品牌,喜欢那种内在的、非表面的、相对永恒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对比国外的汽车文化史,我想中国原生的汽车文化也将会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有机体系。

随着近些年汽车井喷似的发展,您认为中国的汽车文化诞生了吗?

林雷:我们说一个地方是否有文化、历史等,主要看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汽车文化同样如此,汽车历史短的国家,其故事必然就少,文化就会相对淡薄一点,底蕴不足。

一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国家,就会有无数个故事:成功案例、失败教训、相关赛事等。

而中国的汽车工业真正让人们津津乐道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我们还很难形成拥有丰富深刻内涵的汽车文化。

梁朝辉:汽车可以深刻反映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它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特色的产品。

比如德国车,真的就能反映出德国人那种追求每一个螺丝钉都完美的较真性格。

而日本车绚丽新潮,美国作派大气,美、日、德三辆车摆放在一起,性格迥然的区别一目了然。

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型,中国就谈不上民族独具的汽车文化。

现在经常有人批评中国的汽车抄袭,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开始,某个产业刚开始的时候,模仿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行为。

目前中国汽车业还处在学习积累的过程,将来肯定会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文化也会伴随着逐渐形成。

经济观察报:目前的行业中出现了一些以汽车文化为卖点的厂家,您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林雷:应该说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一个品牌的汽车文化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全系列活动中都要体现,而如果只用于营销,所谓的汽车文化就成了不能兑现的战术口号。

汽车文化应该有两个过硬的要素:机械概念和设计理念。

其中设计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汽车文化的核心体现。

梁朝辉:应该肯定,打出汽车文化旗号的企业对汽车文化是有很深的理解和渴望的,但是形成一个民族的汽车文化需要整体审美观的建立和对汽车文化正确的认知。

自主品牌是民族汽车文化的一个基础。

所以商业炒作是有意义的,通过传播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内涵,消费者有了这样的需求,更能促使厂家去做。

经济观察报:汽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空间很大,但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多,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中也对汽车进行了很多限制,国家开始进行引导消费,您如何看待汽车产业与汽车文化之间的关系?

林雷:国家政策与汽车文化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效的政策推动汽车文化的发展,成熟的汽车文化促进汽车国家政策的完善。

目前,中国的汽车文化正在慢慢起步,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政策的良性诱导,比如国家调整油价,逐步放开对小排量车的限制,都有利于形成理性消费观,有利于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汽车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消费环境,它是与汽车相关行业(如信贷、服务等)、社会机制、社会结构等密切关联的,而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通过调控去平衡关系,最终达到各方面的统一和谐,为汽车文化的健康形成创建良好的环境条件。

呵呵,希望对你有用哦

请问 学习汽车文化有什么作用 能不能总结一些来?

汽车文化的普遍意义可以理解为在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消费和汽车使用过程中依附在汽车产品上的各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全部。具体介绍如下:1、范畴:比如汽车发明人和车标的故事汽车使用过程中人们的态度设计理念和制造理念等都属于汽车文化的范畴。2、与汽车品牌的关系:不同的汽车品牌承载不同汽车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汽车文化又会影响汽车品牌的塑造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汽车文化怎么学?

学习汽车专业,任何实践都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了解汽车文化方面的知识才能让自己变成全面汽车人才。

从广义上来讲,汽车文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本身的,另一方面是汽车折射出来的,比如美国人那种自由、大气的喜好观念。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美国的汽车突然大了起来,经历了二战的人们精神上有死里逃生的感觉,思想上要铺张,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在这种心态畸变下诞生了宽大的美国汽车,折射出了二战之后人们那种绝地重生的感觉。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地大物博,人们崇尚自由、宽松,V8便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种体现。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内涵。汽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现代工业产品,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汽车文化的特有观念。

汽车文化的前言

学习汽车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历史与发展:了解汽车的历史与发展,包括汽车的起源、发展史和技术革新等内容,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来学习。

品牌与文化:了解汽车品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包括品牌的标志、口号、产品线等等,可以通过品牌官网、汽车杂志、论坛等渠道了解。

赛车文化:了解汽车赛车文化,包括各种汽车比赛的历史、规则、车手和车队等等,可以通过观看比赛直播、看赛车杂志、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进行学习。

汽车文化艺术:了解汽车与艺术的结合,包括汽车设计、汽车摄影和汽车艺术等,可以通过欣赏汽车展览、参观汽车博物馆、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进行学习。

汽车生活文化:了解汽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文化,包括汽车文化节、汽车旅游、汽车音乐和汽车美食等等,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活动、阅读相关资讯等方式进行学习。

总的来说,学习汽车文化需要广泛的学习途径和不断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逐渐了解和体验汽车文化。

交通工具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人类生存、发展的四大基本需要的顺序是衣、食、住、行,但在这四大基本需要中,衣、食、住主要是作为人类生存条件而存在的,而行,它对于人类来说,属于发展价值远 大于生存价值的元素。因此,行的问题占有最为突出的地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最大。远古时期的人类如果缺乏行,就无法躲避野兽侵害,无法将收获的作物、捕获的野兽运回住处,当然也就谈不上生存;今天的人类如果缺乏行,就无法运送生产资料,无法进行贸易往来,无法实现信息传递,无法安排社会交往,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

今天,交通工具五花八门,各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穿梭,高速列车在千里平原上奔驰,万吨巨轮在碧海波涛中航行,大型客机在蔚蓝天空中朝翔……虽说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都属于人类行的工具,但火车需要铁轨,飞机需要机场,轮船需要大海……惟有汽车可以凭借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开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外有人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人只用自己的双脚作为行的工具,那么他经常性的活动半径为5-10km:如果他以自行车作为行的工具那么他经常性的活动半径为20-30km;如果他以摩托车作为行的工具,那么他经常性的活动半径为50-70km;如果他以汽车作为行的工具,那么他经常性的活动半径为100-150km;由此可见汽车对于人类活动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本书通过对汽车器物文化(包括汽车简史、汽车的外形与色彩、世界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汽车行为文化(包括左行右行通行规则、法规习俗对汽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赛车场风云、在发展中逐步改善的汽车),汽车精神文化(汽车工业的发展、车界名人、世界名车、汽车新技术和未来汽车)三个篇章的论述,简要介绍了汽车文化的主要内容。本书由李景芝担任主编,其中,第1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1章由郭荣春编写,第2章、第4章由李易编写,第3章、第5章、第9章、第10章由李景芝编写。各篇章的开篇之言均由文学博士张爱波主笔撰写全书由李景芝统稿。

编著者2010年12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